孫中山為何主張用青天白日旗做民國政府國旗
青天白日旗為19世紀末資產(chǎn)階級革命派制定的第一面旗幟。旗以藍色為青天,中置一射出12道光芒的白日圖案。1895年(清光緒二十一年)興中會發(fā)動廣州起義,第一次使用此旗。1906年冬,同盟會于東京編纂《革命方略》并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旗式時,孫中山即力主以此旗為國旗,并增加了紅色,成為紅藍白三色,象征著平等、博愛、自由,但未獲通過。然以后同盟會的多次起義仍用此旗為義幟。中華民國成立后,雖然政府明令用五色旗為國旗,但兩廣、云、貴、閩等省仍懸掛青天白日旗。 1913年,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后,在日本組織了中華革命黨,用此旗為黨旗。1920年,孫先生在廣州當選為非常大總統(tǒng),明令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。1928年,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了《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》,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遂在全國懸掛。 國民黨興盛之際,沒人想到國旗吉利與否,當共產(chǎn)黨要解放全中國時,國民黨內(nèi)的軍政首腦人物忽然頓開茅塞,認為共產(chǎn)黨之所以能滿地紅,是國民黨政府國旗的緣故。國旗明確地表示了“滿地紅”包圍了“青天白日”,“青天白日”還能不失敗嗎?毛人鳳特別贊同這個說法。當他逃到昆明之后,便著手設計了一面新的國旗。旗面全部是青天白日,而把滿地紅縮小成為一點紅放在白日中間,象征著國民黨包圍吞并共產(chǎn)黨。毛人鳳還不斷對人講:“那個不吉利的國旗早該換,太遲了,太遲了!” 當他把設計的新國旗的方案拿出后,正準備正式向蔣介石建議時,大陸已全部解放,國民黨政府大廈全傾,國旗更換事也就無從談起了,但此事卻成了后人的一個笑柄。 國民黨當局不信蒼生信鬼神的笑柄不僅于此,還有禁演《霸王別姬》的事也成為人們的笑料。筆者也于此寫出,以饗讀者。 1935年1月,國民黨在首都南京召開四屆五中全會。一時間,國民黨黨政要人紛紛云集南京。當局為了裝點喜慶氣氛,也為了讓來南京的大人物們過過京戲癮,便廣招各地的著名京戲班子到南京上演各類京劇名戲。有一天,一家京劇團上演名劇《霸王別姬》,海報貼滿了南京的大街小巷,南京各界人士踴躍購票,很快戲票銷售一空。正當該劇即將上演時,當局下令禁演,原由是因為該戲“人事之慘別,似不宜于表演此等戲劇”。原來,國民黨當局十分迷信與忌諱,不愿在他們“喜慶”之日上演該“慘劇”,害怕他們將來的命運也出現(xiàn)“霸王別姬”式的慘痛下場。禁演《霸王別姬》的消息傳開后,有人氣憤不過,作打油詩一首,貼到戲院門口,詩曰: 霸王別姬在北土,何苦弄來南京府。 害得百姓來退票,且看明日敲鑼鼓。
|
[錯誤報告] [收藏] [打印] [關閉] [返回頂部]
